异味 狼毒花(拉丁学名: Flos cea nepal ensi s Hook. f.),别称:痧药树、大托叶云实、狼毒大根、大茶药、山杂拉子、山严胞、山梅花、狼巴子、鸭脚奎、狼粑粑树、菰大黄等,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,茎直立,高可达1m以上,圆柱形,常较粗壮,被上曲的短柔毛,多分枝,叶广心形至肾形,长4-12cm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深心形,两耳不相等,叶上面近于无毛或沿脉疏生短柔毛,下面被疏柔毛。
卷须较粗壮,被短柔毛。
花单生于叶腋,有花梗,基部有时有一对长圆形而早落的苞片;花被筒钟状;花被裂片卵状长圆形,先端钝,黄色或暗紫色,有暗紫色脉纹,果时增大,长达23毫米,宽达18毫米;雄蕊长约为花被的一半;花柱直立或稍倾斜,柱头头状。
果长圆形或卵形,先端钝圆。
花期5-6月,果期8-9月。
生于林下、林缘、溪边、山谷、山沟湿地,海拔150-2000米。
也附生于松的针叶树干上。
产中国多省区。
民间入药,果实称“狼毒子”,有散热祛风、消积止痛;外用治疼痛、痢疾等。
狼毒花鳞片含有单宁质,可提取药用;种子毒性很大。
原产印度东北部和我国北方。
喜向阳的沟谷、溪边及林中湿润之地。
狼毒花(截至2009年)在国家中药局数据库全部记载不足一千种,查阅《中华本草》(第三卷)可知,约22种,本草对其药用始载于《云南中草药》(1969,第587页),载明“根据民间单方和民族药调查资料,把该植物作为民间疗伤药物,取其原植物(正名狼毒)全草,用于乳腺炎、腹痛、闭经、胃痛、小儿热性惊风、癫痫等症,尤以乳痈为宜。
也作苦味健胃药、止痢药、抗流感和防治肺结核药观察药用”。
从文献看,狼毒花主要产自西藏、甘肃、青海、陕西、四川、云南及广西诸省区。
果:解毒,止痛、下痢。
用于毒蕈中毒,阿米巴痢疾,胃抽筋。
全株:止痛,止泻。
用于毒蕈中毒,消化不良腹泻,泻痢腹痛。
根:祛风除湿,消肿止痛。
用于毒蛇咬伤,风湿性关节炎,跌扑瘀肿。
叶:散瘀止痛。
用于胃痛,跌扑瘀肿